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参考资料:子夜四时歌四首-百度百科 、 子夜吴歌·春歌-百度汉语 、 子夜吴歌·夏歌-百度汉语 、 子夜吴歌·秋歌-百度汉语 、 子夜吴歌·冬歌-百度汉语
《子夜吴歌》翻译译文
子夜吴歌·春歌 翻译译文: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子夜吴歌·夏歌 翻译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子夜吴歌·秋歌 翻译译文: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子夜吴歌·冬歌 翻译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子夜吴歌》文学赏析
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唐诗诗评:诗中“素手青条上”,写白白的手在青绿的枝支上采桑。“五马莫留连”这一句应是指毛色斑斓的“五花马”。假如是指贪望女子的人坐马车上,高官也不过“驷马”而已,可见,此君与诸人骑马同游。本首为“子夜春歌”。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唐诗诗评:诗中出现了镜湖,荷花,西施,若耶,越王等人名或地名。叙述了一个古越国的故事。越王勾践因复国需要,将西施及另一女子训练成才貌俱全的“佳人”,献给吴王阖闾。后终将吴国消灭。这里隐藏了一个古代的间谍故事呢!但就诗的原意而言,也不过是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因素,塑出一个鲜活真实的西施姑娘而已。本首是“子夜夏歌”。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唐诗诗评:本诗描绘了夜晚洗衣的场景。“良人”:即丈夫。“擣衣”:即“捣衣”,是整理织好的纺织品的一种方法。秋夜、月亮、擣衣声、风、玉关情……远方的征人在静心倾听?
李白歌咏爱情的诗,使我领略其“大丈夫之委婉多情”。“长安一片月”:是照遍的意思。“万户擣衣声”:这是很有古代气氛的特殊声音。在石上用木棰打湿衣,以图洗净。我见不少诗人对此声音很有感情,原因是:洗衣者均为妇女,或在井栏边,或于河岸埠头。其中固多姿容平庸者,也有堪称佳丽的少女少妇。“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令诗人生怜悯之心,是因秋天的风,仿佛带有远方服役人的叹息。擣衣者中,肯定有不少人的丈夫、儿子或父兄在外辛劳:为皇权,为国家,为民族。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对少数民族的战事在那时是经常会发生的。他什么时候回来呢?李白用了“丈夫”代表一切出征者。他是儿女的父亲,是父母的儿子。一切情感中,似乎爱情是至上的。本首是“子夜秋歌”。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唐诗诗评:看过这最后一首,才知道远征人的衣衫被服传送是由国家的驿站代办的。这是令我们看了都会生起同情心的一幕!妻子为远方的丈夫缝制冬衣。天亮了就要送达驿站。多少天后,衣服才抵达丈夫之手呢? 临眺有多远,村妇并不清楚。李白不仅仅写神遇,写英雄,写豪气,还能写出妇女的美德与形象!本首是“子夜冬歌”。
《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古诗提要
《子夜吴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四首,分咏春、夏、秋、冬四季。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六朝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四首》(其一) ,乐府旧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分咏春夏秋冬四时。胡震亨云:《清商吴曲·子夜歌》,后人更为《子夜四时》等歌,其歌本四句,太白拟之六句为异。然当时歌此者,亦自有送声,有变头,则古辞固未可拘矣。(转引《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郁贤皓《李白选集》云:“此四诗疑非同时所作。第一首写‘秦地女’、第三首写到‘长安’,或作于长安。四首内容各异,均非行乐之词。”其一诗之内容由汉乐府《陌上桑》化出,歌颂春天里采桑女子拒绝贵公子调戏的高尚品质。
《子夜吴歌四首》(其二),乐府旧题。作年难考。诗写越女夏天镜湖采莲情景,赞美了越女的美貌和勤劳。镜湖,又名鉴湖、长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若耶,溪名,在今浙江绍兴市南,出若耶山,北流入镜湖。
《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乐府旧题。约作于玄宗开元年间初入长安时。玉关,玉门关之简称,西汉置,唐时关址在今甘肃安西县东双塔堡附近。诗中代指边关。古时裁衣先在秋风起时捣帛,然后缝制成衣寄征人御寒,故六朝以来诗赋中多假此以写闺怨。此诗写思妇希冀胡虏早平,良人罢征。“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二句,生动写出思妇想念边关征夫之情怀不可遏止,乃“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
《子夜吴歌四首》(其四),乐府旧题,作年与(其三) 同。诗写连夜赶制冬衣,明朝驿寄边关征夫,写出思妇之忧劳心情。郁贤皓《李白选集》云:“三、四两篇词意相连,从少妇思念征夫,写到希冀平虏罢征,总不脱古乐府传统题材和民歌风韵。”临洮,郡名,唐属陇右道,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
相关阅读
《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歌·其三》(宿昔不梳头)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歌·其二十八》(夜长不得眠)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四时歌·冬歌》(果欲结金兰)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歌·其三十七》(怜欢好情怀)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四时歌·夏歌》(田蚕事已毕)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子夜四时歌·春歌》(自从别欢后)原文赏析-南朝民歌古诗-南北朝诗歌
《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由李白作品集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四时歌
链接地址:/shiwen/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