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

首页 > 李白古诗 > 五言古诗 > 时间:2019-01-19 19:10 作者:李白

沙丘城下寄杜甫 古诗全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参考资料: 沙丘城下寄杜甫-百度百科 沙丘城下寄杜甫-百度汉语

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翻译译文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沙丘城下寄杜甫》鉴赏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沙丘城下寄杜甫》简析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时李白四十五岁。天宝四载秋,杜甫李白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后,南游江东之前,曾一度旅居沙丘城。因怀念杜甫,写下此诗寄赠。

前六句,全从诗人一方着笔,突出渲染离别好友以后所产生的孤寂、怅惘的情怀。“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以疑问句开篇,含有自悔、自责之意。一个“高卧”,见出诗人离开与好友醉舞行歌的欢快生活、一人独处时空虚、苦闷的心境。心境如此,景色亦复苍凉、萧瑟:“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如此景象,如此心境,不能不令人忧从中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然而,醇烈的鲁酒也难以使诗人进入醉乡,忘怀世事;悠扬欢快的齐歌也无法消除他心中的忧愁。“不可醉”,说明诗人心事重重,没有兴致去痛饮;“空复情”,说明诗人无意欣赏,歌声只能徒有其情。这里,诗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笔法,极力烘托抑郁的心情和落寞的氛围,为下面的正面怀友作好气势的蓄积,而后,便将情感的闸门打开,使满腹的情思喷薄而出:“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寄意于向西南浩荡奔流的汶水,让它载着自己的一片深情,去追随好友长安之行的踪迹。诗以此作结,言尽意远,令人味之不尽。。

《沙丘城下寄杜甫》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沙丘城下寄杜甫》此诗是天宝四载(745)秋与杜甫别后思念之作。天宝三载秋之际,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甚洽,结下深厚友谊。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

沙丘城下寄杜甫

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全篇不言“愁”字,但从“古树”、“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的描述中,却处处抒发着对杜甫思念的愁绪。末以汶水比喻思君之情深长,屡为后人袭用。

诗中人物地名:

杜甫,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字子美,排行二。两《唐书》有传。曾任右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严武为剑南节度,曾辟为幕僚,奏授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李白于天宝三载(742)被“赐金还山”,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与杜甫相会,同游梁宋、齐鲁(今山东济南、兖州),相处甚欢。天宝四载(745)在鲁郡分手后,彼此思念情深。今存杜甫赠李白诗较多,李白赠寄杜甫诗仅三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均为天宝四、五载(745、746)所作。或疑《戏赠杜甫》诗为伪作,或谓李白以之嘲讥杜甫,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已辨之,详见该书。

沙丘城,一说在兖州(鲁郡)治所瑕丘县城东门外二里,即今山东兖州县东。一说指沙丘与沙城合称,在今山东平阴县境内,黄河岸边。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汶水,即今山东西部大汶河,又名大汶水。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赢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山东平戴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入济水。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送梁四归东平》有“殷王期负鼎,汶水起钓竿。”《嘲鲁儒》有“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相关阅读

《不见》原文赏析-杜甫

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舟前小鹅儿-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原文赏析

年华易老,莫辜负-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宿府》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北征-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宿府-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潼关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登兖州城楼-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赏析-杜甫

登高-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原文赏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杜甫《哀王孙》古诗原文赏析

杜甫·客至:诗酒流连,并非旧梦(翻译赏析)

无家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赠李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四》赏析-唐诗白话

杜甫《哀江头》赏析-唐诗百话

八阵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又呈吴郎》原文赏析-杜甫

江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诸将五首(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房兵曹胡马》原文赏析-杜甫

杜甫·咏怀古迹:伫立在时光之前(翻译赏析)

征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孤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赏析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九日蓝田崔氏庄-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饮中八仙歌-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江汉》原文赏析-杜甫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杜甫之天末凉风:我的快乐就是想你

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戏为六绝句(其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饮中八仙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佳人-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杜甫诗词

《无家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对雪-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杜甫《登楼》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85名

《绝句四首》(其三)原文赏析-杜甫

羌村三首(选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观李固请司马弟 山水图-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原文赏析-杜甫

春望-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由李白作品集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沙丘城下寄杜甫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沙丘城下寄杜甫

链接地址:/shiwen/453.html

上一篇: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下一篇:上清宝鼎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