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烟深水阔 古诗全文
《清平乐·烟深水阔》古诗提要
《清平乐·烟深水阔》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闺思之词作。这首词创作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这首词是词人看到一位思妇的离别之苦,有感而发。
上阕重在写景,用环境衬托写愁苦的心情,以“烟深水阔”、碧天云月之景而寓情。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有“感事伤怀”、“待君魂梦归来”之情,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用语通晓畅达,无忸怩之态,有南朝民歌的风韵。
清平乐三(烟深水阔)此词见于《尊前集》卷上,为李白《清平乐五首》其三。《全唐诗》卷八九○收李白《清平乐三首》其一,王琦据收《李太白全集》卷三○《诗文拾遗》。《花庵词选》以其无清逸气韵而不收,今人多以为伪作。参见《清平乐一》。词写妇女思念久客他乡的丈夫之情,语浅少含蓄。
《清平乐·烟深水阔》作品赏析
《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加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愁苦心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窦娥临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极的表现。“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清平乐·烟深水阔》注释
⑴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悬悬:遥远。《易林-晋之坎》:“悬悬南海,去家万里。”
⑶尽日:整天。 ⑷被:棉被。 ⑸待:等候,逗留,迟延。
《清平乐·烟深水阔》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相关阅读
《清平调三首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白-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清平乐·烟深水阔(清平乐其三)》由李白作品集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清平乐·烟深水阔(清平乐其三)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清平乐·烟深水阔(清平乐其三)》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清平乐·烟深水阔(清平乐其三)
链接地址:/shiwen/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