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原文】

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诗人名片】

沈佺期(约656—713)

字号: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作品风格:诗风沉郁,感情真挚

诗人小传:

沈佺期(约656年~72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少善属文,尤长七言,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曾任通事舍人、考功员外郎,转考功郎给事中。武后退位后,沈佺期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他得中宗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新唐书·文艺传》称:“自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也就是说这两人的诗作不脱六朝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唐代诗律成熟过程中也起过一定作用,而且在贬地所写的某些纪行述感之作感情真挚,技巧成熟,值得后人叹赏。

《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沈佺期-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注释】

独不见:此为古乐府名,属杂曲歌辞,郭茂倩《乐府解题》解释说:“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也有题名为《古意》或《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的。乔补阙即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曾任右补阙,本诗或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典出南朝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涂壁的屋子,别本作“郁金香”。

白狼河:即今天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长安有丹凤门,故名。

谁为:别本作“谁谓”。

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古乐府《相逢行》有“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句,这里是指用此种丝绸织就的帷帐。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译文1】

那卢家少妇啊,居住在郁金香涂壁的华美房屋中,海燕飞来,双双栖息在装饰着玳瑁的房梁上。正当九月,寒冷的砧声似乎在催促树叶飘落,已经十年,她思念着远征辽阳的夫君。夫君在白狼河北啊,如今书信不通,她住在长安城南啊,只觉秋夜是如此漫长。究竟是为了什么难以相见,如此惆怅啊,是谁叫那明月映照在她的帐幔上?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译文2】

卢家少妇住在华贵的郁金堂,海燕双双栖息在玳瑁房梁上。

九月里的寒砧声声催落树叶,夫君戍边十年日夜思念辽阳。

白狼河北征人的音讯已断绝,长安城南妻子怨恨秋夜漫长。

为什么含愁见不到自己亲人,更让月光照着黄绢引起悲伤。

《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沈佺期-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赏析1】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写长安妇人独守空闺,思念远戍的丈夫。类似题材,在唐诗中非常普遍,但这首诗结构精巧、连缀绵密,吸收了民间歌谣特色,遣词造句亦多有可观之处,是其中的佳作,所以清人姚鼐赞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首联先写闺中情境,所居“郁金堂”,所用“玳瑁梁”,家本富贵,这是为了反衬思妇内心的哀怨——富贵人家,衣食不愁,本来没有什么可惆怅、哀伤的,而此妇独愁,唯因丈夫远戍无音信也。“玳瑁梁”上有“海燕双栖”,就此引出下文,为思妇见海燕成双,从而对照自己的孤独无靠,乃起思夫之念。

颔联写明相思,时正九月,天气渐寒,秋之可悲也,就此怀念已前赴东北边地征戍整整十年的丈夫。起句为倒装,本应“木叶堕而催寒砧”,诗人却偏要倒过来,说是捣衣声声,催促得树叶落下,秋之深矣,将重点放在“寒砧”上。九月天寒,人们开始为远行的亲人制作寒衣,因而捣衣,思妇闻捣衣声而倍思亲人,逻辑性非常清晰。

颈联更深写其悲,丈夫已经断绝了音信,他此刻境况究竟如何呢?甚至于他究竟是生是死呢?后方全都得不到消息,因此少妇的相思惆怅更浓,为此睡而难眠,觉得这寒夜如此漫长。唐人捣衣,多在夜间,故此颔联和颈联是紧密相连的,语意一以贯之,如行云流水,倾斜直下。

尾联即用《独不见》古乐府题意,并恨明月,偏偏要映照在自己的帐帷之上。人见明月而思亲,故此思亲之深时恨见明月,这是一层意,孤枕难眠,不意月光敞亮,则更使梦之不来,夜之觉长,这是第二层意。总之,如此结句,更将思妇惆怅、哀怨心境艺术性地描出,从而具备了相当浓烈的感染力。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赏析2】

这是一首写闺中思情的诗作。开头两句以浓笔重彩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混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芬芳而华丽,连海燕也到梁上来安栖了。少妇见到双栖的海燕,耳听窗外的寒砧声、落叶声,不禁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颈联中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写尽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的担心忧虑。尾联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语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卷八 五言绝句

【沈佺期·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赏析3】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诗人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未归来的丈夫的情景,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夸张地描绘出了少妇闺房的华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少妇的闺房用郁金香涂饰,顶梁用玳瑁壳装饰。这么芳香而美丽的屋子,连海燕都飞到梁上栖息。这里的“双栖”二字,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梁上海燕都能双宿双飞,浓情蜜意,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此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少妇又听到窗外九月西风掉落叶和捣衣时敲击砧石的声音。在这个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洗季御寒穿的衣服。而如果家里有在外地的游子或征夫,就更要抓紧干了。这更让少妇内心愁闷。其中,“寒砧催木叶”这一句,诗人将主宾倒置,明明是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却反过来说声声砧声催落叶,很是巧妙,生动地形容了砧声不断,大家都很忙碌。这声声催人的捣衣声音反衬了她内心无限的空虚和寂寞。丈夫戍边辽阳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她也整整思念了十年之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北”指的是戍守的边地。丈夫戍边已经十年,音信全无。长安城里的少妇在这秋夜里只能苦苦地想,丈夫现在是生是死?他吃得饱穿得暖吗?他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漫漫长夜,让她辗转难眠。一个“音书断”使她现在不敢想丈夫的情况,很害怕会有什么噩耗传来。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两句诗文不再客观描述,而是直接写女主人的独白。寒砧声声不断,秋叶瑟瑟,本来卢家少妇就无法入眠,而偏偏天上月亮过来凑热闹,用月光把流黄帏帐照得白晃晃的,这不是更让人内心愁绪万千!少妇内心烦闷,并迁怒于明月,这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少妇内心苦闷、不知所措的烦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海燕双栖”反衬了“卢家少妇”的孤独,同时,诗人选用了“寒砧”、“木叶”、“明月”这些景物来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这些添人愁绪的征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绪气氛。最后“含愁独不见”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下,更表达了情感的缠绵悱侧、耐人寻味。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居住在华丽居所,却心系万里之外的内心愁苦之情。该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仍能看到齐梁后绮靡的文风残余,但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畅快,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初唐七律之冠”,历来评价很高。

《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沈佺期-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J后人点评】

姚鼐:“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唐诗常识】

《独不见》本为七律,却又归于“乐府”标题之下,说明它的意境、词句皆从乐府诗中脱化出来,比如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句就很有两汉至南北朝民歌风味。这种以近体格式而出乐府风味的作品,乃是唐人的特产,后世虽然也有仿效的,但往往已距乐府风格稍远,便无唐人此般风韵了。

文章标题:《独不见/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沈佺期-七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216.html

上一篇:《贫女》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秦韬玉-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鹿柴》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