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诗人名片】
温庭筠(约801—约870)
字号:字飞卿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浓艳精致
诗人小传:
温庭筠(约812~约866年),本名温岐,字飞卿,太原祁(在今天的山西省祁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诗人,早期词人。他因为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所以屡试不第,终身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而已。
温庭筠文思敏捷,据说他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此人称“温八叉”。他精通音律,工于诗作,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但成就远不如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产生发展影响很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苏武庙注释】
苏武庙:今天甘肃省民勤县南有苏武庙、苏武山,温庭筠集中有塞上诗数首,或曾赴北地,游览此苏武庙,而作是诗。
陇上羊归:此处之陇非指今甘肃省附近地区,而是泛指山,陇上即山上,所谓“羊归”,指《汉书·苏武传》所载:“(匈奴)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甲帐:语出《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冠剑:戴冠佩剑,是指苏武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即成丁之年,指青春年少。李陵《答苏武书》有云:“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四十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温庭筠·苏武庙译文1】
遥想苏武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汉朝使节,该当是如何地黯然神伤啊,如今我只能见到古老的祠庙和庙前高耸的树木,在此但觉往事苍茫。当年他面对着胡天的明月,却无云边鸿雁可寄书信,只有山上羊儿归来,塞外牧草萋萋,烟雾缭绕。返回长安的时候,楼台已换,武帝已殁,回想起出使当日,戴冠佩剑,正当青年。如今他虽然得以封侯,但武帝已经看不见了,他只好朝向秋天里的波浪,哭泣着时光逝如流水。
【温庭筠·苏武庙译文2】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激动悲伤,如今连古祠高树对此也茫然。
云边不见鸿雁仰望胡天明月,陇上牧羊归来唯见塞草炊烟。
归国后汉宫楼台已非旧甲帐,出使匈奴时带冠仗剑正壮年。
武帝已死没得到他的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华年。
【温庭筠·苏武庙译文3】
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激动悲伤,如今连古祠高树对此也茫然。
云边不见飞雁胡汉音讯断绝,陇上牧羊归来唯见塞草风烟。
归国后汉宫楼台已非旧模样,出使匈奴时带冠仗剑正壮年。
武帝已死没得到他的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华年。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1】
这首吊古诗篇,颂扬了苏武不屈的气节,同时为他牧羊北海凡十九年,从而消磨青春的悲怆人生寄予深深的同情。
此诗结构很有章法,连缀紧密,转折自然。起句开门见山,点出苏武之名,说当他面对汉使的时候,得知自己有望归国之际,情绪应当是“魂消”而非狂喜,因为十九年的坎坷经历、苦痛生活,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缝合的伤口。对句再说“古祠高树两茫然”,这“茫然”正呼应出句的“魂消”,从而将诗人自身的情绪,深深融入到对苏武的同情中去。近千年的时间距离在此交汇,从而引出下文对苏武功业的缅怀,对他矢志不渝的节操的歌颂。
全诗颂其德行而悲其生涯,后一方面尤其重要,是全诗主旨。颔联是想象苏武牧羊时的情景,身在“胡天月”下,所见只有“陇上羊”和“塞草烟”,却无鸿雁可与传书,以通家国消息,一个“断”字,悲怆情味全出。根据《汉书·苏武传》所载,苏武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旋被扣留,被遣送去北海牧羊,汉人皆以为他已被害或已归降匈奴,直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因为常惠私见汉使,终于得知他的消息。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才被迫允其归国。雁足帛书,只是一个谎言而已,事实上苏武并没能通过鸿雁向中原寄信,诗人即用此典,故曰“云边雁断”。
接着,颈联言苏武归来,但他沦陷匈奴中十九年之久,壮年出塞,老年得归,所以用“回日”、“去时”作比。一般说来,当先言“去时”,再说“回日”,诗人却偏偏反而道之,一方面,悲怆、同情的主旨是在“回日”,另一方面,这也是诗人想象苏武归来后再回忆自己的出使,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此联为千古佳对,“甲帐”、“丁年”之对最为工整、新奇:“甲”、“丁”都属天干,所以说对仗工整;但这里的甲帐是相对乙帐而言,甲是代表数字顺序,丁年的丁则指男丁,两者皆非天干原意,所以借原意相对,便显新奇。
“茂陵不见封侯印”,苏武归来封侯,但当初派遣他出使的汉武帝已经看不见了,正与前句“去时”相衔接,两事间转折极为顺畅自然。苏武因此而恸哭,但他所哭的不是汉武帝已殁,而是哀伤自己的青春年华就此在北地虚度。“空”字便表虚度,表无可奈何;“秋波”是秋天的波浪,若与青春相对,则秋季也可代表人近暮年;逝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是表示时光如同流水,一去再难挽回。
所以此诗的主旨,第一是哀苏武之被拘北地十九年,第二是赞其志节不移。有人将此解为其中有为苏武封不当功而感不平,委婉地批评昭帝意,惜乎吾未得见也。任何事物、人物,当然都存在着多个方面,作诗咏史,可从多方面入手去咏叹。其中某些方面是有联系的,往往并而论之,比如诸葛亮才德之高与其功业不成,杜甫、李商隐咏诸葛亮的诗篇中往往两者并言;其中某些方面是无联系甚至相逆的,则不可于一诗中并论,比如咏汉武帝诗,不会同时既赞其开边之功,又斥其黩武之过。苏武的守节和封不当功有联系,但他青春消磨的悲怆却与封不当功无联系,未必两者并言,而就此诗句、意来看,是找不到这部分内容的,正不必强加附会。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2】
这是一首吊古诗。首联从回想苏武见到迎接他回国的汉使写起,并以自己的心绪激动来表现苏武爱国行为的感人。二联是回想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的艰辛生活。三联写苏武出使前后的重大变化,进一步表现苏武长期被匈奴扣留而坚贞不屈的品质。四联为作者慨叹,惋惜苏武回国时汉武帝已殆,未亲自为他封侯。其写法很巧妙,就是以抬高汉武帝来讥刺当时的皇帝的刻薄寡恩,封赏不公。作者在这首诗中热情地歌颂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显然是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3】
本诗是诗人在广元渡嘉陵江时有感而作。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所描写的晚渡情景真切动人。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表达了自己打算效仿范蠡了却红尘、急流勇退、隐居山林的想法,流露出厌弃官场,无心功名的心绪。利州,唐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南临嘉陵江。南渡,指南渡嘉陵江。
首联总体描绘渡头景致,交代天色已晚:广阔的水面在夕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弯弯的岛屿同周围碧绿的山峦连在一起,一片云雾渺茫。一个“带”字,用得极其生动形象。颔联细致地写了江水中与江岸上的情形:船只缓缓远去,船上的马在嘶叫;江岸垂柳下,几个人边休息边等着船回来。这是何等地悠然自得。颈联细腻地描写了水鸟:沙草中的鸥鸟四散而去;万顷江田之上孤单的鹭鸟在翱翔。诗人实际是以鸟喻人,字里行间饱含深意。
借前面六句对景物由远及近继而由近而远的描绘,日暮渡口浑然天成的美景被充分展示出来。末联诗人触景生情,兴起与世无争、放浪江湖的感慨:谁能理解功成名就后的范蠡为何乘船归去?面对五湖烟波浩渺的湖水,唯有他能忘掉功名利禄。诗人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后急流勇退的典故,表明自己欲脱离尘世羁绊,归隐山林的出世思想。
整首诗层次分明,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余味悠长。
【唐诗常识】
不但词性,还必须相关门类为对,才叫工对。比如同为天文,风对雨;同为地理,山对水;同为时令,年对月。但还存在一种“借对”的情况,即两字原本对仗不工,但其一字恰有某一方面与另字相对,因而借用这一方面。比如前面刘长卿的《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有“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句,“沧”字即借用“苍”音,以之对白,颜色相对。再比如温庭筠此诗中“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句,即将壮丁之丁目为甲乙丙丁之丁,以与甲字相对。
文章标题:《苏武庙》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温庭筠-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