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古意原文】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白雪陇底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人名片】

李颀(690—751)

籍贯:赵郡(今河北赵县)

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诗人小传:

李颀(690年~751年),字号不详,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西)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

《古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李颀·古意注释】

事长征:事是从事,长征即远征,意为从军远征。

七尺: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沈约《齐太尉王俭碑铭》有“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句。

猬毛磔(zhé):像刺猬毛一般张开来。

黄云白雪陇底飞:别本作“黄云陇底白云飞”。

解:懂得。

羌笛:传说横笛为羌族所创制,故名。

【李颀·古意译文1】

男儿从军去远征,从小就是幽燕的北方豪杰。他和伙伴赛马驰骋,以赌胜负,向来就视死如归。他杀向敌阵,无人敢于靠近,须发如针,像刺猬毛一般奓了起来。陇上满地都是白雪,天空黄沙卷着浮云,但是男儿尚未报答君恩,所以不能回还。辽东的少妇才十五岁啊,惯弹琵琶,也懂歌舞,她如今用羌笛演奏这一曲出塞之歌,使我三军都泪下如雨。

【李颀·古意译文2】

男人的壮志是从军远征,年少就驰骋在边塞幽燕。

激战在马蹄间赌个胜负,向来轻视性命勇武非凡。

奋勇拼杀敌人不敢向前,须发张开竟像猬毛伸展。

黄尘滚滚高空白云飘飞,不报国恩誓不返回家园。

辽东少妇今年年方十五,擅弹琵琶又能轻歌曼舞。

她吹羌笛奏出出塞乐曲,感动三军将士挥泪如雨!

《古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李颀·古意赏析1】

此诗亦写征戍之苦,但前半段先描摹一位“幽燕客”的形象,他是如此英勇,因为从小生在北方而惯习弓马,他轻生忘死,在战场上所向无前,他又如此忠肝义胆,因为尚未报答君恩而不愿返乡。写到这里,突然凌空掷笔,转写“辽东小妇”。或谓前半段即此“辽东小妇”所为“羌笛出塞声”,但既已吹笛,如何再能吟唱,从而用歌声塑造这般雄伟男子的形象来呢?这是说不通的。

关键在于,这位“辽东小妇”究竟是何身份。若是歌舞乐伎,一般不会以“妇”字指代。“小妇”即“少妇”,疑或即此“幽燕客”之妻,辽东古属幽州,两人籍贯也合。应当是妻子来到前方探望丈夫,为丈夫弹琵琶、歌舞并演奏羌笛,因为曲中舞中寄托了太多的相思之苦,征戍之悲,故此使得丈夫以及他的同袍们全都伤心落泪。如此一解,则全诗贯通,前后段不再有隔离之感了。

前写男儿奋勇杀敌,后写女子相思之苦,并结之以“使我三军泪如雨”,可见这种征戍之苦并非“幽燕客”夫妇所独有,而是将兵们及其家眷的普遍的现象。由点而及面,由一家起而至三军收,笔法相当老练。

【李颀·古意赏析2】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出征战士们不怕牺牲,在战场上争强斗胜的形象。他们勇猛无畏,杀得敌人不敢向前。他们不畏艰苦,不报国恩决不回归。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听到幽燕的《出塞曲》的羌笛声,一个个热泪飞迸。正是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艰苦卓绝地战斗在边境前线。诗中不仅刻画出将士们有血有肉的形象,同时也流露了边防军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绪。本诗气势雄浑,基调慷慨激昂。寥寥短章之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贺贻孙《诗筏》称:“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气骨则沉壮坚老。”胡应麟《诗薮》形容其诗:“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古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文章标题:《古意》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042.html

上一篇:《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陈子昂-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送陈章甫》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颀-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