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人名片】
王昌龄(698-756)
字号:字少伯
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雄健清朗,意深韵长
诗人小传:
王昌龄(约690年~约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贱,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词,授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等地。开元末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诗人均有交往,诗作以七绝见长,能以极短的文字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尤以登第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最受推崇。后人誉之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今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王昌龄·塞下曲注释】
临洮:古城名,在今天甘肃省岷县境内,因临近洮水而得名,乃是中原王朝西北方的战略要地。唐军曾与吐蕃战于此地,获得大胜。
昔日:别本作“当日”。
咸:都。
足:这里是充满之意,别本即作“满”。
【王昌龄·塞下曲译文1】
饮过战马,渡过洮水,水是如此寒冷啊,北风如同刀割皮肤一般。一望无际的沙漠啊,红日尚未西沉,黯淡的天色中隐约可见临洮古城。想起当初在长城边的鏖战啊,都说士卒的意气是如此高昂,可是古往今来此地都被黄沙遮满,蒿草丛中白骨纷乱,无人收埋……
【王昌龄·塞下曲译文2】
饮完战马渡过秋天的河水,河水冰冷寒风似利刃尖刀。
无边沙漠天边夕阳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望见临洮。
想起昔日长城下那场鏖战,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
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这蓬蒿乱抛。
【王昌龄·塞下曲译文3】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
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
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鏖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
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王昌龄·塞下曲赏析1】
这是一首凭吊古战场的诗。开篇先写渡过洮水,以扣下面所说的“临洮”古城,再说“水寒风似刀”,以见自然环境的恶劣,暗喻在此发生的战事是何等惨烈。继而“平沙日未没”,描摹西北高原上平旷而淒冷的景象,构造悲凉氛围。第五句始写战事,所谓“昔日长城战”,或指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侵犯临洮,薛讷和王晙率兵抵御,先后在武阶、长子取胜,据说吐蕃军大败,死者枕藉,洮水竟为之不流。当然,诗歌所言,往往未必皆有实指,看后面“今古”一语,或许只是泛指古往今来西北边境上的次次战争而已。
昔日之战,士卒奋勇,意气高昂,然而这与前四句所烘托的悲凉气氛并不相合。为什么呢?原来这两句只是过渡而已,诗人真正的用意还在结句——古往今来,这里始终黄沙密布,而蒿草丛中,却积下了累累白骨。昔日意气,如今安在?昔日胜负,与今何益?唐玄宗时代,东有契丹,西有吐蕃,北有突厥、回鹘,南有南诏,烽烟四起,而玄宗不能利用盛唐强大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加以遏制,或者只知一味防堵,或者穷兵黩武,主动发起准备并不充分的战争,胜仗虽多,大败却也不少,一方面削弱了朝廷的财力和威信,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藩镇的崛起,乃至发生安史之乱。王昌龄作此诗,来表达自己非战的态度,反对玄宗的穷兵黩武——所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以而用之”,就算百战百胜,都可能对国力造成影响,更何况五胜五败呢?对照日后的历史发展,无疑王昌龄的头脑是很清醒的,主张是很有预见性的,这同时也提升了此诗的格调和价值。
【王昌龄·塞下曲赏析2】
本诗是一首反战的作品。诗中极写了塞外的荒凉和战地的凄惨景象,绘出一幅古今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抛弃于蓬蒿之中的悲壮图画,借以抒发了对帝王将相的愤懑,也表现了诗人对出塞军兵的同情、赞扬和对牺牲将士的哀悼。诗中用反衬的手法,即通过景物的荒寒反衬当年战士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来表达诗的主旨。
【王昌龄·塞下曲赏析3】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诗人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景致,写尽塞外荒凉:即使江水寒冷、秋风凛冽,在战马饮完水后,大军便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水寒风似刀”一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秋季塞外的凄凉萧瑟。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这里战争频发,古往今来,有不少爱国将士在这里以身殉国。长城内外的滚滚黄沙上,掩埋在荒草丛中的列列白骨至今依稀可见,景象荒凉而悲壮。末句一个“乱”字,点明了将士们为国征战千里,最终却落得身死荒野,无人照管、掩埋、祭奠的凄惨下场。通过种种景象的展现,战争的残酷,不言自明。
诗人用语精简,以反衬烘托的笔法写景抒情,将战争的凄惨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秋水、寒风、黄尘、白骨、荒草无不尽显萧瑟肃杀之气,很好地烘托出了全诗意旨。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出塞军兵的同情、赞扬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极具穿透力,读来苍凉悲壮。
【扩展阅读】
塞下曲
唐·王昌龄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全唐诗》载王昌龄四首《塞下曲》,“蝉鸣空桑林”是其一,“饮马渡秋水”是其二,上面这首“奉诏甘泉宫”是其三。四首诗都相关对外战争,但重点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其一是崇公战而斥私斗,其二是非战,而这第三首,是希望朝廷打有准备之仗,把宫苑之马都分赐边城,为的是避免“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的悲剧出现。
【唐诗常识】
乐府本为汉代政府机构,负责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曲、歌谣,后来成为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唐诗中的乐府,早就已经脱离了歌谣的范畴,只能吟而不能唱了,因为并没有严格的规则,所以从大类来说,有别于格律诗而归属于古诗。乐府和其它古诗的区别,在于吸收或保留了大量民谣风味。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塞下曲》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昌龄-五言乐府-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