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乌衣巷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名片】

刘禹锡(772-842)

字号:字梦得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作品风格:沉稳凝重

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后迁彭城(即今天江苏省徐州市),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他是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的进士,后又中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唐顺宗继位后,任用王叔文等人,打击宦官势力,展开一系列政治改革,即所谓“永贞革新”,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在革新失败后,即被贬为朗州(即今天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韩泰、陈谏、柳宗元等八人,与革新领袖王伾、王叔文合称为“二王八司马”。刘禹锡名义上被贬官,实际是遭监管整整十年,此后又先后被任命为连州(即今天广东省连县)、夔州(即今天重庆市奉节县)等州刺史,晚年升迁为集贤殿学士、太子宾客,官终于检校礼部尚书。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的诗作风格独特,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从各方面反映了中唐的社会风貌。因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所以他创作了不少寓言式的政治诗,对权贵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此外他还创作了很多怀古诗,借古讽今,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乌衣巷》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刘禹锡·乌衣巷注释】

乌衣巷: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东南方,文德桥南岸,是三国时东吴的禁军驻地,因其军身着黑衣,故俗称乌衣巷。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后,王、谢等世家大族都居住在此,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浮桥,邻近乌衣巷。

王谢:泛指东晋至南朝的世家大族,当时江南四大姓为王、谢、禇、沈,其中王导、谢安都曾为宰相,这两家家世最为煊赫。

【刘禹锡·乌衣巷译文1】

看那朱雀桥边,到处都是野草闲花,乌衣巷口,只见得夕阳斜照。过去王、谢等豪门堂前栖息的燕子啊,如今都飞入了平常的百姓家中。

【刘禹锡·乌衣巷译文2】

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落下。

当年在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都飞到平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译文3】

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黯淡夕阳西下。

过去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今天都飞到普通百姓家。

《乌衣巷》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1】

此诗抚古迹而追昔景,感叹时光流逝,繁华变改,意味极其浓厚,氛围哀而不伤,真一时之佳构。此诗约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至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之间,当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距离金陵(即南京)很近,据说有友人寻访金陵古迹,作诗以赠,刘禹锡因而和之。

前半段即写自东晋到南朝的建康城繁华已一去不再,即因“朱雀桥”和“乌衣巷”两者点出。这是相当工整的一幅对联,以“桥”对“巷”,同门相对,而“朱”、“乌”又并为颜色。乌衣巷乃东晋、南朝士族豪门聚居之地,而朱雀桥在其附近,想必当年也是人潮汹涌,摩肩接踵吧,如今却只剩下“野草花”和“夕阳斜”了。野草闲花,以喻荒僻,夕阳斜照,以喻繁华荡尽,日薄西山。

但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后半段。世族门阀肇始于汉,大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初仍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煊赫地位,但中唐以后已逐渐衰败。诗人就抓住这一古今变迁,慨叹昔日王、谢等豪门所居之处,如今已变成平常百姓之家了。但他并没有如此平直道出,而说“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年年迁徙,有常在一处筑巢的习惯,当然,时隔四百余年,当日王谢堂前之燕,与如今百姓家中之燕,早就有所不同,诗人却故意忽略这一点,为的是说明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二句,道:“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诗之要,意在言外,倘若意与言完全契合,则是普通白话,便索然无味矣。在本诗中,诗人曲折道出今昔之叹,含蓄深婉,营构出浓厚的历史氛围,使人不禁击节叹赏。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2】

此诗是作者的组诗《金陵五题》之一。这首诗以极为凝练的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抚今追昔,抒发了世运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乌衣巷现在的荒凉景色。朱雀桥边只有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照射着暗淡的夕阳,这些描写表现了昔日无比繁华的乌衣巷已经成为黎民百姓的居住区了。所以后两句则写当日在贵族王谢堂中栖宿的燕子今天所栖之房已是一般百姓之家了。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

清人施补华: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岘佣说诗》)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此诗的三、四句:“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据说这首诗使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3】

“朱雀桥边野草花”,诗人开篇没有写乌衣巷,而是先写“朱雀桥”,为什么呢?其一,朱雀桥横跨金陵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其二,旧时桥上装饰的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曾经住在乌衣巷的豪门谢安建造的。所以,朱雀桥不仅在地理上和乌衣巷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还联系着乌衣巷的历史,看到此桥,不禁使我们想到曾经住在乌衣巷的王导、谢安这些豪门贵族不知曾多少次走过这座桥,谢安建朱雀重楼的热闹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句中朱雀桥边已是杂草丛生,野花蔓延。“野草花”三字,既点出了季节,又渲染了一种荒凉之色。

“乌衣巷口夕阳斜”,写荒凉破败的古桥对面,乌衣巷默立在斜阳的残光中。“夕阳”,点出了时间,也突出了日落西山时昏黄惨淡的情景。曾经喧闹的乌衣巷口,如今已经是一片荒凉寂静。

“旧时王谢堂前燕”,诗人转笔写到空中的飞燕,诗人循着燕子行迹写到,曾经住在王导、谢安庭院中的燕子,如今飞入普通百姓家了。其实,燕子依然住在原来庭院中,只是庭院的主人已经改变。因此,这燕子便成了历史的见证。其中沉浮变幻的苍凉之感,表露无遗。

这首七绝诗,最绝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精选了典型的景物,并今昔对比,将自己沧海桑田、兴衰变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着痕迹。语言浅显,而意蕴深沉,余味无穷,有一种独特的委婉蕴藉之美。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4】

这是一首怀古诗,为《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诗人抓住燕子自王谢堂前飞入寻常人家的细节,描写了乌衣巷的巨大变化:并感事伤怀,抒发了深沉的今昔沧桑之感。

前两句以桥名、巷名为对,妙语天成。朱雀桥横跨在金陵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而且都是历史上的名地。从字面上看,朱雀桥又和乌衣巷是天成的工整对仗。以朱雀桥来描画乌衣巷的环境,不但与实际中的地理情况相符,而且能够引发读者历史方面的联想,同时又能形成对仗之美,可谓“一石三鸟”之选。第一句中引人注意的是桥边杂生的“野草花”。“草花”之前加上一个“野”字,这就使景色增加了荒凉、偏僻之感。而且,这些野草花是杂生于向来繁荣热闹的朱雀桥边,如此突显出“野草花”,恰是为了说明昔日繁华的朱雀桥,今日却已荒凉、冷清了。第二句中,诗人描绘“夕阳”又加上了一个“斜”字,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暗淡情景。繁荣时代的乌衣巷口,应当是车马喧腾、人声鼎沸的;而今,诗人却用一点落日余晖,令乌衣巷全部笼罩在空寂、暗淡、悲凉的气氛之中。读到此处,使人不由得感慨起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意却无限。诗的后面两句,看似应当转而正面描绘乌衣巷的变化,抒写诗人的慨叹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忽然把笔墨转向乌衣巷上空正要回巢的飞燕,让人们顺着燕子飞翔的方向去了解,现在乌衣巷里住的已经是寻常的老百姓了。诗人还特别提到,这些飞进普通老百姓家中的燕子,就是曾在豪门世族高堂上栖居过的那些燕子。“旧时”两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诗人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人不落窠臼,弃“直抒胸臆”而不用,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整首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诗中意象别具匠心,感慨与议论藏而不言。

《乌衣巷》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扩展阅读】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为刘禹锡所作《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上面这首《石头城》则是第一首,另三首分别为《台城》、《生公讲堂》和《江令宅》。诗皆以金陵古迹引发怀古之伤,用意接近,风味也颇相似。比如这首《石头城》,营构空城残垣景象,与《乌衣巷》的荒僻旧址貌,相差仿佛。

文章标题:《乌衣巷》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273.html

上一篇:《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益-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春词》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