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人名片】

李益(748—约827)

字号:字君虞

籍贯: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作品风格:豪放明快

诗人小传:

李益(748年~827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天甘肃省武威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因久不得升迁,遂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不久又参邠宁戎幕,唐宪宗时任秘书少监,官终礼部尚书。

李益的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被称为“高适岑参之流也”。他既长于近体,尤工七绝,语言凝练、形象鲜明、音调和谐,同时也擅长歌行,当时与李贺齐名。《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益-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分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回族自治区境内。另一说: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亲临灵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境内)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考虑到李益曾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故此处所指,当为前一说的西受降城,或后一说的受降城。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为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应即当地山峰。别本作“回乐烽”,则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芦管:等于诗题中所言的“笛”,别本即作“芦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1】

回乐峰前白沙似雪啊,受降城下月光如霜。不知道谁在哪里突然吹起了笛子啊,使得附近征戍的士兵整整一夜难眠,全都远眺着家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2】

回乐峰前的沙地好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寒霜。

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一夜里征人都在思念家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3】

回乐烽火台前沙地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寒霜。

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远望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益-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1】

此诗写征人思乡,先从景物起兴。“回乐峰”、“受降城”是诗人所见实地实景,而“沙似雪”、“月如霜”,则是情景交合,以景出情的独特感受。“雪”、“霜”有凄寒艰辛的意象,此处并无真雪、真霜,但因诗人内心的凄怆,见沙而疑是雪,见月而疑似霜。正如李白静夜思》中所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此产生家国之思。

后半段突兀曲折,写笛声响起,撩动了征人思乡的惆怅心绪。观前半段即可知,其实思乡之情始终存在,笛声只是一个特殊的契机,使得他们将暗自想望转化为行动,即“一夜征人尽望乡”罢了。这里有几个词汇看似普通,其实运用得相当巧妙。一是“何处”,笛声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正见征人之多,以及思乡之情的普遍;二是“一夜”,终夜不眠而望乡,以见思乡之情的浓厚;三是“尽”,人人望乡,并无例外,可见诗人所描写的是征人的共性,而非偶然情况。

真正的好诗正该如此,以极普通的字句,出不普通的情境,并与主题紧密契合,不矫揉,不造作,浑然有如天成,再也改易不得。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2】

此诗是李益边塞诗的代表作,是中唐绝句诗的名篇,历来为人推崇。全诗描写战士思乡情怀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写景,着意表现边塞的荒寒凄冷:荒漠无限,月寒如霜,黄沙似雪。后两句抒情,在这样清寒凄冷之夜突然传来幽怨的笛声,征人不由得兴起乡思,满怀愁绪,凝望故乡。久戍思乡的哀怨和痛苦之情被表现得真切鲜明,淋漓尽致。本诗意境深远,余味不尽,当时就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3】

李益在德宗贞元初曾在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中做过事,这首诗大概就是写于这个时期。这首七绝诗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写诗人登城时见到的夜晚景色。诗人登楼远望,只见回乐烽前一片黄沙,在月光的照映下,沙子洁白如雪,透着一股寒意。俯瞰受降城,只见月光清蒙照得城池上下都笼上了一层霜,使人顿感清冷。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寒冷的氛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寒冷的夜晚里,最容易引起征人怀乡之情。诗人身处其中也是备感孤寂,不由得想到有亲情温暖的家乡,心中思乡之情渐渐萌发。就在这一片寂静的夜里,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凄怨哀婉的芦笛声,这乐声唤起了征人们的无限思乡情怀。“不知”二字,表现了征人内心的迷茫。“尽”字,突出了征人们都心怀思乡之情,这表明思乡情感极具典型性,是无数征人的心声。

这首诗,开始从清冷的视觉景色,引出隐隐的思乡情,接着又从听觉角度使思乡情喷薄而出,层次清晰。而凄婉的乐声,绵延不绝,使乡情也蔓延开来,余味无穷。最后一句,描写得形象鲜明,征夫们遥首远望家乡的形象历历在目,意蕴深沉。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4】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本诗通过描写受降城凄凉的夜色和幽怨的芦笛声,强烈地抒发了戍边塞外的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前面两句,描写诗人登城的时候所看到的月下之景。第一句写远景:回乐城东面几十里的丘陵上,高耸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面为一大片沙地。在月光的照耀下,沙子如同积雪一样泛着寒光。第二句写近景:高城外面,天上地下皆是洁白、凄清的月光,就像秋天的寒霜那样让人感觉到寒意。这霜一样的月光与雪一样的沙地,正是引起征人思乡之情的典型环境。而恰恰是在这凄清宁静的夜晚,夜风吹送来了哀婉、悲凉的芦笛之声。这悲乐更加唤醒了征人遥望故乡、思念故乡之情。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不知”二字,写出了征人怅惘的心情;第四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又抒写了他们毫无例外的无限思乡之愁。

从整首诗来看,前面两句是写色,第三句是写声,尾句抒发心中之感,是写情。前面三句皆是为尾句的直接抒情进行的烘托、铺陈。开头,诗人从视觉角度抒写了淡淡的思乡之情,进而从听觉角度淡淡的思念酝酿成澎湃的感情波涛。前面三句已蓄足气势,通常尾句就会直接抒发情感。而诗人却另辟蹊径,让蓄满的情感在结尾处打了一个回旋,以想象中的征人遥望故乡的镜头进行表现,令人觉得语尽而意未尽。诗歌在戛然停止之处依然“诗情一荡”。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便在于诗人将风景、声音和情感融为一体,把感情、蕴意和音乐美交融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本诗意境浑然天成,空灵明快,而又有意蕴无限的特点。所以本诗被谱进弦管中,四处传唱,成了中唐绝句里杰出的著名诗作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益-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J后人点评】

清人宋宗元:蕴藉宛转,乐府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卷十六)

文章标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李益-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272.html

上一篇:《宫词》原文翻译赏析视频-顾况-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乌衣巷》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刘禹锡-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