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望蓟门原文】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人名片】

祖咏(699—约746)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

作品风格:凝炼精致

诗人小传:

祖咏(699年~约746年),字和生,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是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担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后因政治上不得意,移家汝水,隐居终身。祖咏的诗歌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讲究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故与王维友善。《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共三十六首。

《望蓟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祖咏-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祖咏·望蓟门注释】

蓟门:即蓟丘,又称土城关,在今天北京市德胜门外,为当时东北边防要地。

燕台:燕地的高台,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咏之幽州台。

望:别本作“去”。

笳鼓:即觱篥和战鼓,都是军中乐器。

危旌:指高扬的旗帜。

侵:别本作“连”。

投笔吏:指班超事,《东观汉记·班超传》载:“(班超)家贫,恒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人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请长缨:指终军事,《汉书·终军传》载:“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所许,请举国内属。”

【祖咏·望蓟门译文1】

我登上那燕昭王的黄金台,远远眺望,不禁心惊神驰,只听得汉家的营垒中觱篥声、皮鼓声,喧嚷不停。万里的积雪,放射出肃杀的寒光,边境的曙色,耀动着高扬的旗帜。沙场上烽火连绵,直透向胡天的明月,渤海边云横群岭,拱卫着雄伟的蓟城。我虽然未能像班超那样,少年时代便弃文习武、投笔从戎,也希望能够仿效终军,请带长缨,去边地为国效力。

【祖咏·望蓟门译文2】

一到燕台远望来客触目惊心,汉兵营里号角喧天战鼓隆隆。

万里田野积雪皑皑寒光闪闪,三边军旗高悬在曙色中飘动。

战场烽火遮蔽了胡地的日月,渤海和燕山簇拥着重镇蓟城。

年轻时虽未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愿像终军向君王请缨。

【祖咏·望蓟门译文3】

一到燕台远望塞外触目惊心,汉兵营里号角喧天战鼓隆隆。

万里荒原积雪皑皑寒光闪闪,三边曙色军旗高悬猎猎飘动。

沙场烽火遮蔽了胡地的日月,渤海和燕山簇拥着重镇蓟城。

年轻时虽未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愿学终军向君王请缨。

《望蓟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祖咏-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祖咏·望蓟门赏析1】

这首边塞诗写得很好,描摹塞外之景,并抒发诗人想要弃文从武,为国防的安宁作出贡献之宏图壮志。但所谓好,也分为多个层次,即于此诗而言,抒情很好,摹景却还未臻佳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诗中所摹之景,大抵出于想象,与岑参高适等人所作真不可以道里计。“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之类,非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根本是写不出来的,而此诗颔、颈两联写景,却属于独坐书斋,纯属想象而得到。

当然,倘若真的独坐书斋,闭目冥想,边地辽阔无垠、粗豪雄壮的氛围却也难寻,就算想象到了当地景物,并以大手笔描摹,气势上恐怕也未能臻于化境。究此诗,诗人既没有亲历戎行,也没有枯坐书斋,他是登上黄金台故址,极目远眺,并加以想象,由此描写的边塞景物,所以景不出奇,但气势已到。

首句言“心惊”,此惊非惊诧、惊恐意,而是指大受震撼。边地的辽阔,纵目之极远,都非书斋中人所能想见。次句言“汉将营”,即引入正题,为写军旅之事。颔联“寒光生积雪”、“曙色动危旌”,这是诗人所目见,但“万里”、“三边”,却属想象,将眼前景物放大无数倍,扩展到千万里,所见虽止一处,料想别地也均如此。颈联“沙场烽火侵胡月”更属空想,但“海畔云山拥蓟城”却有所目见,并加以总括。私以为全诗最佳便在“拥蓟城”这一句,写出了地域特征,而非泛泛的边塞风光,诗人所登者燕地之黄金台也,所见者是唐朝东北边境上的景物,盛唐以后,唐人在此与契丹、奚等东北民族连番鏖战,而燕地倚海戴山,正是战事之枢纽、边防之要地。唐亡后契丹南下,夺取燕云,则险要尽为北方行国所有,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河北、河南地再无屏障,宋之弱于唐,很大一因素即在于此。所以诗人吟咏燕地风物,用一个“拥”字,即将此处的险要、重要,概而言出,故为诗眼。

尾联,诗人在摹景之后,即借景以抒情,表达了自己想要投笔从戎,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投笔吏”是用班超的典故,班氏向以文名享誉,班超之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而只有班超不欲老死简牍,于是投笔从戎,遂定西域三十六国,为国家的富强、边防的巩固作出了莫大贡献。“请长缨”是用终军的典故,终军虽无武勋,却运用超卓的外交才能收服南越,从而享誉千古。“少小虽非”、“论功还欲”,其实都是互文,这两句真实的含义是:我从前虽然没有投笔从戎,参与武事,但如今见燕地之盛景,心有所感,亦有效班超、终军之意也。用典非常恰到好处,从而将情感抒发到了极处,进而也使前面两联写景得到烘托和突出。

【祖咏·望蓟门赏析2】

这首诗描写作者到边境蓟门所见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特有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寒雪中发出的。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沙场烽火侵胡月”是进攻的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是说防守的形势。在这样有力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诗人不禁心潮澎湃,也要为国立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

明人桂天祥:壮健之气,直欲与卫、霍同出塞上。(《批点唐诗正声》卷十六)

【祖咏·望蓟门赏析3】

唐代的蓟门,即范阳道,是防御契丹族的边防重镇。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并州长史薛纳领兵抵御契丹,开元二十二年(734),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杀契丹王屈烈及可汗。这段时期,祖咏曾游宦范阳,这首诗大约就作于此时。这首诗通过描写边防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燕台一去”实际应该写成“一去燕台”,这里诗人将四字倒装来写,一方面是合律诗平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用燕台这样一个雄伟建筑起笔,增强整首诗的雄浑气势。诗人初次来到这个久负盛名的军事重地,心中已经是万分激动,当他登上城楼,极目远望,辽阔的天空,险峻的山川,一览无余,此时,诗人怎么会不为之激奋呢?因此诗人用一个“惊”字书写了远道而来的诗人特有的感受,这个“惊”字也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接着在第二句诗人写到,唐军大营中不断传来笳鼓肃穆的声音。诗人通过描绘听到的声音渲染了浓郁的军战气氛,这是惊动诗人的地方之一。

接着“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诗人点名笳鼓之声是在冬季里的一个早晨发出的,广袤的大地上覆盖着万里积雪,积雪反射出道道寒光,诗人用一个“万里”体现了雪之大,雪之厚。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又有连绵万里的积雪,更添了一层寒意。三边的方向刚刚露出曙光,周围一切还在朦朦胧胧之中,只有高耸在空中的军旗在曙光的照映下高扬,这就越发显得气氛之庄严、肃穆。总结前三句,这些庄严肃穆的景象暗示了军营的庄重和严肃,烘托了军队中的紧张气氛。这些就是诗人在开始时候“惊”的感受,这样的气氛自然让诗人震惊。

随着天气渐明,诗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了,诗人的思想也在随之驰骋。“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诗人笔锋一转,写从军将士们高昂的气势。战场上烽火燃起,直接和胡地月光相连,雄伟壮观。这暗喻了将士们进攻的形势。接着“海畔云山拥蓟城”,蓟门的南边有渤海,北边有燕山山脉,这样优越的地理优势,使边疆重镇固若金汤,暗示军队防御形势。这两句反映了军队昂扬战斗热情和有利的作战条件。诗人在首句写“惊”是刚刚到来时的感受,如果当时他还对国家军事担忧,那么随着他对国家边防人事和环境的进一步了解,就不会担心了。

看着如此雄浑壮阔的三边军队,不禁让诗人心潮澎湃,于是诗人在最后抒发了自己的壮志。“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人虽然在早年没有像东汉班超那样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三十六国,但还愿效仿西汉书生终军,为平国患,主动请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整首诗紧扣一个“望”字,勾勒了边防重镇雄浑肃穆的景象。诗人笔力雄阔,苍劲有力,表达层次清晰,一气呵成。诗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蓬勃向上之气,格调高昂,催人奋进。精选的景物完美地烘托了诗人感情,情景自然和谐。

【祖咏·望蓟门赏析4】

本诗为边塞诗,是一首借古感今的优秀之作,通过对边地壮丽景色和将士紧急备战防卫森然的描写,赞颂边地将士英勇戍边的爱国精神,抒发诗人投笔从戎的豪情。全诗气势壮阔,笔力雄健。蓟门,唐时边塞要地,在今北京市西北。

第一、二句起句突兀,暗用典故。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用来招揽贤才,在诗里指代燕地的平卢、范阳一带。面对久负盛名的边塞重镇,诗人刚到此地便被其天地的辽阔、山川的险要所震撼,生发出无限豪情。但他真正“惊”的,是阵阵笳响鼓动所代表的军营的威武。

第三、四句紧扣一个“望”字写景,格调高昂。诗人将目光放远、放高,将心“惊”的原因向深处挖掘,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极目远眺,连绵万里的积雪反射出道道寒光,令人目眩,诗人感觉仿佛一切都变得模糊了。朦胧中,诗人只看见那飘扬的旗帜高悬半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这里是用肃穆的景象,暗暗烘托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第五、六句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远处的烽火连着月光,天边的云团拥着边城。在边境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军人的豪迈之情也随之而生。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表达出诗人投笔从戎的意愿,圆满结束全诗。其中,“投笔吏”引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引用了西汉终军自请出使南越的典故。

全诗洋溢着一种昂扬的精神,围绕着“望”字展开,抒发情感,格调高昂,很有震撼力。

《望蓟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祖咏-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文章标题:《望蓟门》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祖咏-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tsy/2165.html

上一篇:《行经华阴》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崔颢-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崔曙-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