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杂咏
《塞外杂咏》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塞外杂咏赏析
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所处的时代不同于之前的任何时代,因此他的作为也具有以往时代没有的特点。进入19世纪,随着日益腐朽的专制统治和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渐渐地在世界落伍。这时在局部对外贸易中,中国还是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流入不仅摧毁人们的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而且带来了白银外流、沿海工商业的萧条,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称“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道光皇帝让各地督抚对当时蔓延的鸦片问题提出对策,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坚决主张禁烟,并提出六条非常具体的禁烟方案,后在湖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年九月,他又连续数次对道光皇帝力陈禁烟的必要性和禁烟的方略,得到道光的支持。十一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主持禁烟。第二年,发生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运动。但是,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英军入侵天津海口,道光皇帝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谈判,同时将林则徐撤职,随后充军伊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踏上了戍途,当他在西安与妻子告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让人为之动容。这首《塞外杂咏》就是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目睹天山风貌有感而写。
诗的前两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主要是写景。“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一种狭长的板子。诗人用“万笏”来形容天山群峰的形状,形象贴切,更像是对朝会的联想。“琼瑶”原指美玉,《诗经·木瓜》中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句子,后来人们也用“琼瑶”的洁白来形容雪,如白居易的《西楼喜雪命宴》中有“四郊铺缟素,万室甃琼瑶”的句子。诗人用天山数以万计玉一般洁白的雪峰来作比,视它们为自己西行的向导和“寂寥”的倾听者。诗人的“寂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不仅是他仕途受阻的悲愤,更是对这个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满腔话语无人倾诉的无奈。这时,他只能把这绵延的天山当作倾诉者,可是,这洁白的天山只能静静地倾听而已。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这里的“笑”更多的是苦涩,因为他把天山头顶的晴雪挪到了自己的头上,成了“白发三千丈”。这样的白发,和满脑子的愁绪怎么能消除呢?
同是满头白雪,天山顶峰的白雪通过阳光的温暖便可消除,可这位民族英雄备受的排挤、路途的寂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导致一夜黑发变银丝,又要靠什么来消除?显然不是“与山灵相对笑”可以消除的。
整首诗看似全篇写景,实质则通过西行路上的景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这情感中,却并无明显的委屈或者抱怨、悲愤,我们反而能看出作者对景色的调侃和自己与山峦的对笑,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旷达、不畏艰险之风。作为一个留配之人,他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心生怨念、忘记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难。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到达伊犁后,他不顾年高体衰,和当地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办理垦务。他在伊犁地区大力推广坎儿井和纺车,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农业的发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坎儿井和纺车称为“林公井”、“林公车”。除此之外,林则徐还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三万余里,绘制了边疆地图,对边境国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时,再想那些天山山顶的白雪,你们果真知道“林公”的想法吗?在关汉卿的笔下,老天不忍窦娥的冤屈而六月飞雪,那天山上的皑皑白雪,是否也知道“林公”的冤屈?若干年后,想起这皑皑白雪覆盖的天山,过往的各色人们可能都会禁不住感慨一番。但想起“林公”在这流配之地的贡献,想起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话,想起他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辞世,谁都会“共沾巾”吧?
文章标题:林则徐《塞外杂咏》赏析-愁绪难消
链接地址:/shangxi/33842.html
下一篇:李鸿章《入都》赏析-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