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无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再举两首诗来说明这一点。如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它写的是作者在迁居时离开在旧居附近的湖亭,对这座亭子及其周围景物依依不舍的心情。
首句点题。春风写时令,春风中的湖亭,当然比平日更为美好。说“好是”,可见其值得留连,即已隐言以下惜别之意。次句正写惜别。由于诗人主观上充满了惜别的心情,所以觉得摇荡于春风之中的柳条藤蔓,都有伤离之意。柳的条,藤的蔓,都是细长柔软能够牵缠它物的东西。不言人之情丝心绪,而言柳条、藤蔓,则已将柳、藤这两种无情的植物化为有情。不但与写人之情丝心绪相同,且更深化而富于魅力,言下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后两句突出黄莺。这是从柳条生出。古典诗歌中写莺及柳,写柳及莺,常见。因为久住,黄莺都已和自己熟习,分别之时,也不断啼叫,以表惜别。不说自己因为在此久住,所以别时有浓重的留恋之情,而说黄莺都难分难舍,那么,人之依恋就更可想而知了。
这首诗,孟棨《本事诗》说是戎昱为浙西郡妓作,并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所记与诗意不完全相合。唐人小说常常根据诗篇,臆造本事,恐不足信。
此外,我们还可以读一读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前两句写折柳。水边,柳之地。曲尘,柳之色。曲尘是粉状酒曲,色微黄。初生柳叶色与之同,故以相比。立马,见出暂留。远行者看见水边初生嫩柳,请人代他折下一枝。折柳赠别,是唐代风俗。无人折赠,而麻烦道旁之人代折,暗示出踽踽独行的凄凉情境,为下文伏笔。
后两句写新柳已被折下,拿在手中,而春风吹来,使它仍旧摇动,如同还在树上一样,因此,使人感到:春风是最怜惜杨柳的,在它被折之后,还是照旧殷勤地吹拂着。说春风多情惜柳,也就见出春日远行,无人送别之非常难堪。化无情之春风为有情,更用“惟有”,用“殷勤”以突出之,都是为了着力表现自己此行之冷落,此心之沉重。只写眼前景物,而牢落之情,自在言外。题中说明是和人咏杨柳之作,则所写当非作诗时实事,而是回忆从前某次独行的情景。
李诗中的明月,戎诗中的柳条、藤蔓和黄莺,杨诗中的春风,在整个篇章里起着同样的作用。它们是作为人的代表而出现的,然而却巧妙地完成了比人做得更出色的任务;它们都是人格化了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它们,强烈地表达出了在此情此景下,诗人的丰富情感。
链接地址:/shangxi/10092.html
上一篇:上皇西巡南京歌(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下一篇:客中作-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