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古诗原文
渡远荆门外(1),来从楚国游(2)。
山随平野尽(3),江入大荒流(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注释
(1)荆门: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是战国时楚国的门户。
(2)楚国:指楚地,指今湖南、湖北一带,古楚国之地。
(3)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4)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5)海楼:海市压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渡荆门送别》古诗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到达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之前,从五岁迁居绵州昌隆开始,在蜀地读书生活长达二十年之久,远赴荆州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全国浸游的生活。本诗借景抒情,将诗人对蜀中山山水水的深挚感情寄寓于写景之中,写景分层推进,步步为营,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
李白心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去蜀离乡,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浸游生涯。他从水路出发,一路乘舟经巴渝,出三峡,向楚地奔去。楚地乃古楚国故地,舟过门山后,原来狭窄的三峡水道,一跃奔入开阔的平原地带,诗人视野为之大开,耳目为之一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这两句诗人交代写诗源起,诗人心怀漫游之志,远赴荆门之外,前往古楚国的属地一游。貌似无有匠心之笔,然而“来从”二字却泄露了诗人的心绪,古楚国的属地是诗人的目的地,想必那方土地隐匿着诗人的某种心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诗,意象大气,意境阔大。水流到荆门,陡峭的巴渝之山逐渐消失了,江水跃入一望无际的平野之中,江面陡然开阔,江水奔流不息,向荆门山外望去,江流似乎流入了荒僻辽远的旷野之中,茫茫不见尽头。“随”字写得动态十足,舟行山移,一路迤通,山势变幻不测,直至山形隐遁在茫茫平野之中;“入”字尤为传神,原本奔涌喧腾的江水一俟流过荆门山就变得江流缓进,水面阔大,茫茫无际,将荆楚之地的荒僻邈远暗笔引出,更将欲在广阔天地里有一番作为的诗人心胸给打开了。这两句诗写得雄健有力,逼真如画,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进入平旷之野的江水缓缓流动,江面开阔,有如明镜,将天上明月映照在水中,伴着诗人的行舟,一路飞奔;夜空中,云翳变幻中月影时隐时现,仿若海市屋楼的奇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隐天蔽日的三峡水道中何时可以看到如此奇幻之境,诗人竟是沉醉于这一方如明镜般的江面上,这一片生出海市屋楼之景的夜空中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虽非生于斯却是长于斯的诗人,早已将蜀地视作自己的故乡,故乡的水在他去乡远游之际,不远万里,送他出发,随他行舟万里。“怜”字情感含蓄,迂曲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依依不舍的情思。诗人怀揣对故乡的千般情思踏上远游的行舟,千里之行,不舍故乡一山一水,却用拟人手法让故乡水离情依依,对诗人万里相送。这首五言律诗,从水上启程远游写起,中间工笔描绘行舟沿途的奇幻之景,结尾以乡情缱绻、故乡之水依依惜别结篇。诗人用江水的流动串起了全诗,也用江水的多情串接了诗人的乡情,更用荆门山外楚地雄壮奇伟的平野山水隐喻了青年诗人去乡离土,追求理想的胸襟,写景井然有序,抒情深挚缠绵,言志深沉大气,意境高远,构思奇巧,布局精致。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原文-赏析题解
链接地址:/shangxi/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