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固、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苏词之狂,从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便可窥其七八分。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看到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对变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而被贬到杭州做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改任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去祭祀常山,在回来的路上和同官梅户曹在铁沟“习射放鹰作”,写了《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祭常山回小猎》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
上片叙事。开篇竟以“老夫”自居,要知道此时的苏轼还不满40岁,这是一狂,狂在自嘲。左手牵着大黄猛犬,右手有苍鹰作伴,穿戴锦帽貂裘,带着大队骑兵席卷平冈。这是二狂,狂在气势。亲射猛虎,是三狂,狂在胆识。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于庱亭”。作者将自己与孙权做比,一是说明自己有着和孙仲谋一样的胆识,二是说明自己将创出万事功业的壮志雄心。
下片抒情。狩猎前喝酒,这是作者第四狂,狂在无忌。酒喝干,胆量大增,尽管鬓角有些白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性情。这是第五狂,狂在不顾。突然,作者话锋一转,提到了汉初大臣冯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名作《滕王阁序》中也提到冯唐:“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汉武帝刚即位时,向天下征集贤良的人才,很多人都举荐冯唐,可是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所以,后人多用冯唐来表达壮志难酬,岁月不饶人。而作者在此直呼:“何日遣冯唐?”既有壮志难酬之感慨,又有对朝廷的质问,这是其第六狂。最后一句,作者写自己奋力挽弓,朝向西北,寻射天狼,直接表达自己坚定的爱国决心和希望得到皇帝重用的期盼,此第七狂也。“西北”和“天狼”这里代指对宋边境造成极大威胁的西夏和辽,作者自感虽然鬓发虽白,但仍希望皇帝能像汉文帝重用冯唐那样,让自己赴边疆抗敌,这份壮志不能不令人钦佩。这也正和《滕王阁序》里千古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豪放派词在北宋始于范仲淹等一批文人,但真正代表豪放派词创作巅峰的,正是苏轼。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为何这个屡遭贬谪、仕途坎坷的苏轼会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不是其他人呢?
北宋学者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这个政治生活如此灰暗的文人为何能作出“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的诗文?这正是苏轼和他人的不同!
虽然在政治上极为失意,但苏轼有着宽阔的胸襟,性格积极乐观,所以能有豪放、旷达的目光,在写文章时,真性情流露出来,使人读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如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他看到景物,称颂之词脱口而出,其人狂、其言明、其情真、其比妙,故能撑豪放派之领袖。
《江城子·密州出猎》后,苏轼又先后创作《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词篇,一举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这些词问世的意义重大,不仅打破北宋词坛浅斟低唱的柔媚之风,更是自成一家,使得豪放风格的词真正走上词坛,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对南宋词坛乃至后世诗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后来写给朋友的信中也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诗人说到自己的词会自成一家,但他或许没料到的是,他正在由这首词开始引领一个时代!
文章标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五狂
链接地址:/shangxi/3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