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这是一首以“古原草”为题的送别诗,是白居易(772—846)少年应试的习作,写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也因为这一首诗,白居易打响了他的名号。关于这首成名作,唐人张固在《幽闲鼓吹》里提到,白居易十六岁到长安参加考试,拿着这首诗去拜访当时的前辈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又看了他的人,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是看完他的诗后,不禁赞叹说:“道得个语(能写这样的诗句),居亦易矣。”这个故事反映了此诗得时人欣赏传颂的情况。
此诗借着咏物(古原草),阐述送别友人的依依离情。诗中茂盛的野草引喻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浓烈的离别之情。古时以草借喻离情的诗歌颇多,唐诗如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五代词如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白居易诗风平易近人,强调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认为内容最为重要,应该以情为主。说到“情”字,白居易早年有位美丽聪慧的恋人名叫“湘灵”,因为古人讲究门当户对,碍于门第和礼制,最后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然而初恋永远最美,失去才懂珍惜,就因为这份得不到的感情缺憾,让他有了创作的动力,写下《寄湘灵》《长相思》《感秋寄远》等多篇凄婉动人的情诗。尤其是被后人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出自他的不朽佳作《长恨歌》。他把恋情写得如此缠绵悱恻,应该是融入了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感情经历所致。
第一、二句说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野草多么茂盛,前一年枯萎后春季又再生长,历经四季时序的变换交替。“离离原上草”一句破题,“离离”指纷披繁茂的样子,用来形容春草的多且广。借着繁茂的春草强调生命力的旺盛,也为后面的句子开启思路。第二句“一岁一枯荣”,重点在于“荣”字。因为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天生长,秋天枯槁,用“枯荣”一词恰可为下文营造诗境。
第三、四句是后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前面“枯荣”二字的引申,说野火无法烧绝草的生命,而在春风送暖之际,它会再度成长。这斩锄不绝的生命力,正是强调再生的力量。只要在地底下残存着须根,就算地面上野火燎原,来年春风化雨之际,众草依旧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生长,铺盖整个大地。据传顾况大为赞赏这两句,认为它不仅展现了野草永生不息的顽强,阐明大自然四时循环变化的定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应不畏挫折、勇敢抵抗、努力奋发的精神。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说无边无际的野草散发一股香气,浸染着古老的道路;日光和煦映照着碧草,反射出翠绿,连接整座荒城。这两句呈现出嗅觉和视觉的具体情境。“侵”“接”二字延续着前面的“又生”,再一次强调野草无限地蔓延。第三、四句大自然的常绿景致,与第五、六句人事的更迭替换,塑造了景物依旧、人事全非的对比,增添许多凄凉孤寂。而“古道”“荒城”也紧扣着题目“古原”,营造出离情依依的氛围,为友朋送别的场景作了安排。
七、八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说此时此刻,在芳草绵延的高地里送朋友远去,别离的伤感惆怅和不舍之情,就像这茂盛的春草连绵天际。这里引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将自己对友人抽象的深厚感情,借着春草茂盛的具体意象传达出来。如此意境深远的描写,难怪能让顾况大加赞赏。姑且不论张固《幽闲鼓吹》的记载是真是假,这首诗至今仍被我们流传吟诵,可见诗的高妙。
白居易还有一首饯别友人的五言律诗《西河雨夜送客》,通过雨夜送别的景物描写,抒发依依不舍的离情:
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
有风催解缆,无月伴登楼。
酒罢无多兴,帆开不少留。
唯看一点火,遥认是行舟。
“翛”音xiāo,犹如“潇潇”,指雨声。诗人看着友人登船后爬上高楼,在昏暗不明的黑夜江边,发现“一点火”渐行渐远,猜想这是朋友船上的灯火。在这个仓促短暂的离别场景里,带出了诗人潜藏压抑、久久难平的惆怅情绪。
(基隆市仁爱区户政事务所户籍员 苏嘉儒)
文章标题: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赏析
链接地址:/shangxi/10230.html
上一篇:白居易《长恨歌》(节选)古诗赏析